王小波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深以为然。
小时候,我为了几分钱的一颗糖,便和童年伙伴成了要好的朋友;上学时,一道数学计算,便和同窗成了挚友;工作后,因为受了一点委曲,有人愿意静静倾听我的述说,我们便成了铁杆朋友……那时候,我为自己朋友“特多”而骄傲,也为自己对朋友讲义气而感到欣慰。
后来,我们天各一方,先后去了不同的环境学习或工作,刚开始,我们还有书信、电话、微信联系,还是总有人策划去哪里旅行、在哪里重逢,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心事,一起诉说当初、追忆别后的惦念。
一晃一年过去了,一晃多年过去了。为了生存,我们各自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融入新的群体,因为新的生活里已经没有了对方的足迹,我们分给彼此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慢慢的,能微信的不短信,能语音的不电话,过节群发,复制黏贴。不知不觉间就少了交流,你不找我,我也不打扰你。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抱着有许多机会可以相见的幻想,想等将来、想等不忙、想等下次、想等有时间、想等有条件、想等有钱了,以为只要自己愿意,一切都能如旧。
有时候,我突然想打个电话给他,可是,我们已经太久没有联系了,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因为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从何聊起,不知道那些断裂的岁月和时光要怎样才能重新连接上,犹豫之下,又是一次放弃。
联系少了,沟通少了,即便再聚也只能是尴尬地笑笑,说着之前岁月里的种种,感慨时光易逝,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更多的可以说了,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语言,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仿佛从前那些说不完的话题,都是上辈子的事情。
就这样,上了高中,慢慢地与初中好友隔离;到了大学,高中的同学还有联系的少之又少;再往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人脉越来越广,老同学却只字不提。
唉!那个豪气冲天的李伏喜,初中毕业后回了农村,早已失去了联系;那个恨不得跟我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高中铁杆曹芳毅,竟然多年没了音讯;那个和我一起抱着吉他,想南下广东一闯天下的大学挚友万清纯,如今连个微信号都没有……
此刻细想,并不是“朋友”消失了,而是随着工作或生活环境的变迁,彼此相距太远,见面的机会少了,友情被时间冲淡,慢慢地就疏远了这份情谊。虽然我们随时都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沟通和交流,但是,犹如那异地恋一样,终归是比不得见面来得亲切,缺失了那种彼此可以感受对方气息的面对面交流。
况且,许多曾经的朋友,随着时间境遇的变化,彼此之间的财富不再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彼此之间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慢慢的,兴趣和见识不再相同,性格也不再相容,最后,连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也不同了,彼此就不属同一类人了,圈子也不再一样。于是,朋友之间的情义,便在不知不觉间划上了句号,彼此就变成了对方生命里的过客。
久而久之,曾经的挚友,慢慢地成了好朋友——普通朋友——熟人,逐渐退化,最终成为通讯录里的一个符号。有时感觉寂寞,不得不选择一个人独处,有时感觉有话想诉说,却还是选择沉默。于是,相邀的餐聚,不再参加;难得的重逢,一笑而过。
唉!人在岁月里走,越走越孤单,越走越地广人稀。通讯是越来越便捷了,可朋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交通是越来越方便了,可朋友间的见面却越来越少了;社交网络是越来越多样化了,可朋友圈是越刷越孤单了。
人渐老,友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