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人们事后对“经历”的一种体会和感悟,这和一个人钱多钱少没有关系。
比如,上个世纪60,70年代农村家孩子的童年生活,按我们现在的眼光和标准来看都是很穷的,不幸福的。
吃的是青菜萝卜,红薯,玉米和小麦,偶尔吃点米饭和面条那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大多数家庭一年半载地才会吃一次猪肉,称为打牙祭,都是给牙做“祭奠”了,你说这肉得多珍贵啊。
穿的一般都是破旧不堪。当时很流行一种说法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家几个娃,新衣服老大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修修改改还得老四穿。
住的是土墙茅草房,稍微富裕一点的就是土瓦房。不管是土瓦房还是茅草房,一下雨都是漏雨房。屋里屋外都很潮湿,夏天家里偶尔窜出一两条蛇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七八岁左右,农忙时就得和父母一起插秧打谷,挑水担粪,瓣玉米割小麦,摘棉花……闲暇时上山找蘑菇,挖野菜;爬树摘果子,捣鸟窝;下田捉鱼,抓黄鳝泥鳅,胆大的还会抓着蛇尾巴到处炫耀。
娱乐主要方式就是坝坝电影和黑白电视。
如果知道哪里有坝坝电影,方圆几十里都会摸黑赶到,尽管有时候搞不懂电影演的是什么东西,尽管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看到电影,只是赶到那个坝坝头睡了一觉,下一次有坝坝电影仍然会跟着去。
黑白电视要么不看,一看那个电视的内容会念叨差不多一年。尤其是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每一个小品,每首歌都会让这些孩子在一年里自然而然地模仿到惟妙惟肖深入骨髓的地步。现在哼唱的60,70时年代的歌谁也没有专业学过,都是跟着,自然而然地就会唱了。
还有那些年的广告词,这么多年,仍然还记忆犹新“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到好欢喜,硬要下凡喝一坛。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
那时候算是穷吧,别说钱,就是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很彻底地解决。如果那时候问你自己,幸福吗?那时那还真的无法回答,因为那时候就只知道,那就是生活。生活在其中就无法真的体会何为幸福,这就是所谓的“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是对比现在,回想过去,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确定,当时的自己虽然苦点,但是却真的很“幸福”
那个年代的人,现在大多数人每天都能够吃上白米饭,吃上肉;大多数人买了车买了房,拥有电视电脑和手机,如果愿意一年可以穿上七八套新衣裳。可是一对比,这些米饭再也没有以前的香甜,蒜头回锅肉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香飘一沟一坝了……厌倦了现在生活中“无色无味”,又羡慕起以前的“朴实无华”。今夕一对比,更想过去,因为现在才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无忧无虑,很幸福。现在的自己过得索然无味,糊里又糊涂。
那么再过10年,20年……那时候牙没有了,脚腿行动不方便了,背驼了,再来回想现在的自己,再来谈谈现在的生活是否幸福,那时候的感觉和体会,给出的答案自然就会截然不同了。
那时候的我们就会说:“那时的我们牙好,吃啥,啥都是香喷喷的,多好啊!那时的我们脚腿灵便,想到哪,就去哪,多方便啊!那时候的我们腰杆挺直,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多开心啊……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这些感觉,这些体会是钱能够买得到的吗?买不到啊,它和钱真的没有一点关系!
也正因为钱和真正的幸福没有关系,所以现在有钱人的离婚率,婚外情才那么高。他们/她们原以为成功了,钱多了,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就得到了想要的幸福。结果,目的达到了,有钱了,幸福却不是想象的模样,所以再结婚,再换情人,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最终剩下的还是孑然一身的自己,回忆着,体会着曾经丢失的幸福。
钱多有钱多活法,钱少有钱少的活法,钱多钱少都是过一天。活在当下吧,开心快乐地善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尤其是善待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的每一天,多年以后回想起来都是幸福无比,快乐无比的。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真正的“生在福中就知福”的人。